《航海學》課程教學大綱
課程編号 | 1810044 | 學分 | 9 | 總學時 | 160 | 理論 | 142 | 實驗/上機 | 18 |
英文課程名 | Navigation |
開課院(系) | 航海學院 | 開課系 | 航海系 | 修訂時間 | 2006年 9月6日 |
| | | | | | | | | | |
課 程 簡 介
課程簡介:
本課程分三部分。第一部分,地文航海。第二部分,天文航海。第三部分,航海圖書資料和航法。通過對于本課程的學習,要求學生掌握船舶在海上航行的航線選擇與設計、船位的測定和各種條件下的航行方法。為船舶安全、經濟航行提供保障。本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分三個學期上課。航海學1在第三學期上課,為70學時,航海學2在第四學期上課,為40學時,航海學3在第六學期上課,為50學時。
課 程 大 綱
一、課程的性質與任務:
《航海學》是航海技術專業主幹專業課之一,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海船船員适任證書全國統考科目之一,是研究船舶如何安全經濟航行的實用學科。總學時160。
本課程的主要任務是研究有關船舶在海上航行的航線選擇與設計、船位的測定和各種條件下的航行方法等重要問題,對船舶安全、經濟航行提供保障,使船舶安全、經濟地從一個港口航行到另一個港口。
二、課程的目的與基本要求:
通過對本課程的學習與訓練,要求學生應達到以下的基本要求:
1.掌握天、地文航海中基礎知識,了解航海圖書資料、助航标志等内容,能夠熟練地運用海圖、航海出版物等相關資料,并從中獲取恰當的信息進行正确分析,确保船舶安全。
2.運用所學的基礎知識和相關圖書資料,能夠拟定出一條安全、經濟的适合當時環境和條件的航線。
3.掌握航迹推算和各種船舶定位方法及對船位精度分析,從而随時得到具有一定精度的船位。
4.掌握不同方法測定和修正羅經差。
5.掌握在不同航行條件下的航行方法。
三、面向專業:
航海技術
四、先修課程:
《高等數學》、《大學物理》、《無線電技術基礎》
五、本課程與其它課程的聯系:
本課程在學完《高等數學》、《大學物理》、《無線電技術基礎》等課程後開設。學完以上課程,有助于學生理解航海學課程中的部分知識。
六、教學内容安排、要求、學時分配及作業:
航海學1:第3學期上課,70學時
第一章坐标、方向和距離(10學時)
第一節 地球形狀、地理坐标與大地坐标系(2學時)
地球球體(B);地球上的點、線、圈和坐标(A);經、緯差的計算、大地坐标系(A);不同坐标系的相互轉換(C)。
第二節 航向與方位(4學時)
方向的确定(A);向位的測定與換算(A)。
第三節 能見地平距離和物标能見距離(3學時)
海裡;能見地平、地理距離(B),燈塔射程、初顯距離概念與計算(A);磁羅經的磁差與自差(B);羅經差的修正(B)。
第四節 航速與航程(1學時)
計程儀航程的計算與改正(B)。
第二章 海圖(10學時+2學時)
第一節 地圖投影(2學時)
海圖投影及其分類(A);比例尺與投影變形(C);
第二節恒向線(1學時)
恒向線定義與特點(A);
第三節墨卡托投影海圖(2學時)
航用海圖的必備條件(C);
第四節港泊圖與大圓海圖的投影方法(1學時)
港泊圖與大圓海圖各種航用海圖投影方法(B);
第五節海圖的繪制與出版(1學時)
海圖的繪制與出版(C);
第六節識圖(2學時)
海圖識讀與使用注意事項(A);
第七節電子海圖(1學時)
電子海圖(B)。
實驗一:海圖識讀。(2學時)
第三章航迹推算(20學時+2學時)
第一節航迹繪算(8學時)
航迹推算的作用(C);了解計劃航線、推算航線、航迹線和轉向點等相關繪算概念(C);航迹繪算(A);
第二節風流壓差的測算方法(10學時)
風流合壓差和航迹向的測定(A);
第三節航迹計算(2學時)
航迹計算法(B);航迹推算的誤差及影響因素(B)。
實驗二:航迹繪算。(2學時)
作業:航迹繪算練習
第四章陸标定位(20學時+4學時)
第一節位置線與船位線(2學時)
各類位置線與船位線的相關概念。(C)
第二節陸标的識别與方位、距離的測定(2學時)
物标的識别、選擇與測定(C);
第三節方位定位(3學時)
方位定位 (A);
第四節距離定位(1學時)
距離定位(A)
第五節方位距離定位(2學時)
方位距離定位(B)
第六節移線定位(10學時)
船位移線定位包括有準确船位後的單物标兩方位移線定位、單物标多方位移線定位、特殊方位移線定位、圓弧位置線的移線定位(A)。
實驗三:船舶航行綜合定位。(4學時)
作業:船舶定位練習
第五章 電子定位(2學時)
無線電測向儀(C);羅蘭C定位(C);台卡導航系統(C);GPS定位。(C)
航海學2:第4學期上課,40學時
第一章天文定位(34學時+2學時)
第一節 天球坐标(6學時)
天球上的點、線、圈(A);天球坐标與天體位置(A);天文三角形(A);航用天體(B);
第二節 天體視運動(6學時)
天體視運動(A);天球作圖(C)。
第三節 時間與天體位置(4學時)
時間系統(B);恒星時、視時和平時(A);地方時,世界時和協調世界時(A);區時和法定時(B);求測天世界時(A);英版《航海天文曆》和天體時位置坐标的求法(A);影響天體位置的因素(C)。
第四節 求天體真高度(4學時)
六分儀的結構(C);六分儀使用、保管、檢查和校正(A);天體高度的測定方法(A)。
實驗五:六分儀的結構、使用、讀數方法及誤差。(2學時)
第五節 天文船位線(6學時)
高度差法原理及運用(B);各航用天體的天文船位線的求法(A);觀測太陽中天高度求緯度(A);觀測北極星高度求緯度(A)。
第六節觀測天體定位(8學時)
觀測太陽移線定位(A);晨昏測星定位(A);索星卡的使用(C);天文船位線誤差(B);各種測星定位方法的誤差分析、修正(B)。
第二章 羅經差的測定(2學時+2學時)
利用觀測天體方位測定羅經差(A);利用疊标測羅經差(A);利用遠距離單物标方位測定羅經差。(A)
實驗六:利用各種方法測羅經差。(2學時)
航海學3:第6學期上課,50學時
第一章 潮汐與潮流(10學時)
第一節潮汐基本成因和潮汐術語(2學時)
潮汐基本成因和潮汐術語(B);
第二節 中版《潮汐表》與潮汐推算(2學時)
中版《潮汐表》與潮汐推算(A);
第三節 英版《潮汐表》與潮汐推算(2 學時)
英版《潮汐表》與潮汐推算(A);
第四節潮流推算(4學時)
潮流推算(A)。
第二章航标與航标表(4學時+2學時)
第一節航标的分類(1學時)
航标種類與作用(C);
第二節國際海區水上助航标志制度(1學時)
國際浮标系統的種類與特征(A);
第三節中國水上助航标志(1學時)
中國浮标系統的種類與特征(A);
第四節 中國沿海《航标表》及英版《燈标和霧号表》(1學時)
中國沿海《航标表》及英版《燈标和霧号表》用法(B)。
實驗七:中國沿海《航标表》和英版《燈标表》。(2學時)
第三章 航海圖書資料(12學時+2學時)
第一節 《世界大洋航路》、航路設計圖與航路設計指南圖(2學時)
船上必須備有的航海圖書資料(C);航海圖書資料應用(C);《世界大洋航路》、航路設計圖内容、作用及使用方法(A)
第二節《航路指南》和《進港指南》(2學時)
中英版《航路指南》和《進港指南》的使用及注意事項(A)
第三節英版《無線電信号表》(2學時)
英版《無線電信号表》的使用及注意事項(A)
第四節裡程表(1學時)
裡程表使用及注意事項(C)
第五節航海圖書目錄(2學時)
中英版《航路指南》和《進港指南》的使用及注意事項(A)
第六節《航海員手冊》(1學時)
《航海員手冊》使用及注意事項(C)
第七節航海通告(2學時)
中英版航海通告作用及其用法(A)
實驗八:英版《海圖及其它水道圖書總目錄》。(2學時)
第四章 海圖與航海圖書資料的改正與管理(4學時+2學時)
第一節海圖的改正與管理(2學時)
海圖的管理、改正和保管(A)。
第二節航海圖書的改正與管理(2學時)
各類航海圖書的管理、改正和保管(A)。
實驗九:使用航海通告及保持海圖有效性。(2學時)
第五章大洋航行與最佳航線(4學時)
第一節大圓航線與混合航線(1學時)
大圓航線、混合航線(B);
第二節大洋航線的選擇與航行注意事項(3學時)
大洋航線基本概念(B);大洋航行注意事項(A)。
第六章沿岸航行(2學時)
第一節沿岸航行的特點與航線的選擇(1學時)
沿岸航線基本概念(B);
第二節沿岸航行注意事項(1學時)
沿岸航行注意事項(A)。
第七章狹水道及運河航行(2學時)
第一節狹水道航行(1學時)
狹水道航行特點(C);狹水道航行方法包括浮标引航、疊标與導标引航、避險位置線引航、狹水道轉向的要求等(A);
第二節運河航行(1學時)
運河航行的基本情況和注意事項(C)。
第八章特殊條件下的航行(2學時)
第一節霧中航行(1學時)
霧中航行的特點和注意事項(B);
第二節冰區航行(0.5學時)
冰區航行的特點和注意事項(B);
第三節極區航行(0.5學時)
極區航行的特點和注意事項(C)。
第九章船舶交通管理與船位報告系統(2學時)
第一節船舶交通管理(1學時)
船舶交通管理(B);
第二節船舶定線(0.5學時)
船舶定線(B);
第三節船舶報告系統(0.5學時)
船舶報告系統(B)。
第十章航行計劃和航海日志(2學時)
第一節航行計劃(1學時)
航行計劃管理與使用(A)。
第二節航海日志 (1學時)
航海日志的管理與使用(A)。
七、實驗名稱與類别:
序号 | 實驗名稱 | 學時 | 實驗類别 |
1 | 海圖識讀 | 2 | 操作型 |
2 | 航迹繪算 | 2 | 操作型 |
3 | 船舶航行綜合定位 | 4 | 綜合型 |
4 | 六分儀的結構、使用、讀數方法及誤差 | 2 | 操作型 |
5 | 利用各種方法測羅經差 | 2 | 操作型 |
6 | 中國沿海《航标表》和英版《燈标表》 | 2 | 操作型 |
7 | 英版《海圖及其它水道圖書總目錄》 | 2 | 操作型 |
8 | 使用航海通告及保持海圖有效性 | 2 | 操作型 |
注:實驗類别指:演示型、操作型、驗證型、綜合型、設計型、研究創新型
八、實驗目的、内容與要求
實驗1海圖識讀
實驗目的:熟悉海圖的編排,了解海圖圖式,合理使用海圖作圖工具
實驗内容:海圖識讀,工具使用
實驗要求:熟悉海圖的編排,了解海圖圖式,合理使用海圖作圖工具
實驗2航迹繪算
實驗目的:合理運用所學航迹繪算理論,掌握航迹繪算的基本内容,在風流壓差作用下各種條件的航迹繪算
實驗内容:航迹繪算,海圖作業
實驗要求:熟練掌握航迹繪算的基本内容
實驗3船舶航行綜合定位
實驗目的:運用所學地文航海理論,掌握在各種條件的船舶定位
實驗内容:航迹繪算
實驗要求:掌握在各種條件的船舶定位
實驗4六分儀的結構、使用、讀數方法及誤差
實驗目的:運用所學理論,掌握六分儀的使用
實驗内容:六分儀的使用
實驗要求:熟練掌握六分儀的使用及注意事項
實驗5利用各種方法測羅經差
實驗目的:運用所學理論,掌握利用相關條件測羅經差
實驗内容:測羅經差
實驗要求:熟練利用各種方法測羅經差
實驗6中國沿海《航标表》和英版《燈标表》
實驗目的:運用所學理論,掌握中英版航标資料編排使用方法
實驗内容:查閱中國沿海《航标表》和英版《燈标表》
實驗要求:熟練掌握中國沿海《航标表》和英版《燈标表》的使用及注意事項。
實驗7英版《海圖及其它水道圖書總目錄》
實驗目的:運用所學理論,掌握《海圖及其它水道圖書總目錄》的作用和使用注意事項
實驗内容:查閱《海圖及其它水道圖書總目錄》
實驗要求:熟練查閱《海圖及其它水道圖書總目錄》
實驗8使用航海通告及保持海圖有效性
實驗目的:運用所學理論,掌握航海通告的作用和使用注意事項
實驗内容:查閱《航海通告》
實驗要求:熟練查閱《航海通告》
九、教材與參考書:
本課程選用教材:
《航海學》(含另冊《〈航海學〉附篇及附錄》),郭禹主編,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,2005.8
本課程推薦參考書:
《航海學》(上、下冊)潘琪祥主編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1999.5
《航海學》(上、下冊)趙仁餘、孔凡邨主編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.6
《航海學》丁勇主編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2001.10
十、本課程理論課及實驗課的考核方式:
理論課考核方式:閉卷考試
實驗課考試方式:綜合評定(包括實驗表現、實驗報告)
執筆:孫珽
審核:畢修穎
批準人:史伯濤